【黨風廉政】學習先輩家風 汲取治黨力量

發布者: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:2016-01-19瀏覽次數:118

   弘揚傳統文化🍤、建設優良家風🤷🏿,是全面從嚴治黨,抓好作風建設的重要方面🧍🏻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指出:“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、固本培元,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🔌。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,廉潔修身、廉潔齊家。”

 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💁🏼,“家國天下”的情懷深入骨髓,“修身”之後必要“齊家”✋🏿,“齊家”而後能“治國”。當下🧛🏿‍♂️🪹,家庭依然是社會的細胞,家風與黨風、政風🚅、社風相互聯動🎄🚴🏼‍♂️。優良家風🧑🏼‍🦳,不僅是個人修為的體現,更是傳承精神品質的紐帶,亦是約束人心的規範。與製度◾️、法律相比,家風既擁有強大的內在約束力👩🏽‍🏫,又有著豐富的親情感染力🤸‍♂️,對個人的教化如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

  無論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🏃‍♂️‍➡️,還是在中國共產黨不斷“趕考”的崢嶸歲月裏,那些優良醇厚的家風一直為人稱頌🌃,成為塑造人們道德品行、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無形力量🆓。從本期開始,人民日報將推出專題,講述歷史上動人的家風故事,從中汲取管黨治黨的養分與力量,敬請關註。

——編者



  在我們黨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征程中,積澱了許多優良傳統📢,對我們黨的發展以及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。這其中,老一輩革命家所樹立的醇厚家風,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♓️,內化於我們黨的精神氣質。他們的家風,於家而言🐲,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,於黨而言,是黨內優秀傳統的重要源頭之一👨‍🦳🔴。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日,讓我們一起回首往昔👨🏼‍🍳🧃,去感受共產黨人前輩們所涵養的家風傳統👩‍❤️‍👨,以汲取管黨治黨的精神力量,推動以德治黨發揮更大作用。

以身作則 樹立典範

  “修齊治平”,修身為先。黨員幹部良好家風的養成,首先在於黨員幹部個人的品行🥊🐚。黨的革命先輩秉持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理想信念,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錘煉自我🧸,在和平建設時期堅守自我👩🏽‍💻,鍛造出高尚的人格🤰🏽,純粹的品質,成為身體力行,以身作則的典範。

【家風故事】

  有了權力和地位,能夠堅持不搞特殊化👨🏽‍⚕️,堅持黨員本色💱,是領導幹部,尤其是高級領導幹部的一項優秀品質🤟🏿。陳雲同誌在這方面就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☂️。

  陳雲一家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長街上🙅🏿‍♀️,房子受到地震影響出現了開裂,被定作危房🤙🏻✡️。當時計劃翻修一下,設計和預算都已到位,但在最後時刻,陳雲告訴身邊人:“這件事不能做👨‍🍳,我不能給自己蓋房子👨🏼‍🏫。”最終,工作人員用鐵管子在陳雲辦公室搭起一個防地震的架子,上面鋪著厚木板。陳雲就在這個“鐵框框”裏堅持辦公,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搬至中南海。

  同時,陳雲也嚴格要求家人🧑🏼‍🔬、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,要他們“以普通勞動者身份自居📸,不搞特殊化”。新中國成立初期🧚🏿,陳雲擔任中財委主任,夫人於若木也在中財委機關工作🤳。於若木本來完全可以搭乘陳雲的汽車上下班,但她一直堅持騎自行車去機關🕵🏼🚵🏿‍♂️,沒搭過一次車。陳雲對自己和家人的嚴格家風可見一斑🕤。

  羅榮桓元帥經常告誡家人,一個革命者想的應該是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,不能因為地位不同了、身份變了,要求額外的照顧和特殊的享受🏋🏽‍♀️,搞特殊化。

  在生活中🕴🏻☕️,羅榮桓常常通過一些身體力行的細節來教育子女🚴🏼🙌🏿。1947年7月🥠👸🏻,羅榮桓從莫斯科治病回到哈爾濱,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區一處很寬敞的獨立庭院裏。他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將這處庭院挪作公用,自己另找一處房子住🦶🏽。

  一次🫅🏿,羅榮桓到時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譚政家去,見他家住的是一處二層小樓,就跟他說:“跟你們搭個鄰居怎麽樣🏯?你家住樓上,我們住樓下🏊🏿‍♀️。歡迎嗎?”譚政起初還以為是句玩笑話。但沒過兩天🔱,羅榮桓一家卻真的搬來住了。羅榮桓對家人說:“住的房子大小,看來是不起眼的事情,但我們是黨的幹部,要時時想到生活在基層的人民大眾👩‍🦽‍➡️🪺,不能官越做越大,住的樓越來越高。”羅榮桓還說:“生活不要特殊化,一味追求舒適的生活,講究吃穿,貪圖享受👩‍🍼,就要變壞的。”

  1963年12月16日,羅榮桓在彌留之際囑咐愛人:“我死以後,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,搬到一樓的房子去,不要特殊🖨。”他還交代子女說👃👀:“我沒有遺產留給你們,沒有什麽可以分給你們的。爸爸就留一句話:堅信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真理,永遠幹革命。”羅榮桓沒有什麽遺產留給子女🧝🏻‍♂️,但是給子女甚至全黨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🌒。

【專家點評】

  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長薛慶超: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風,實際上是貫徹群眾路線,也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組成部分。

  作為先鋒隊🐝,黨員幹部在家風的道德標準上應該高於普通群眾,領導幹部應該高於普通黨員幹部。對於領導幹部而言,家風與黨風、政風是有緊密聯系的,因為在群眾看來🧑🏼‍✈️💽,領導幹部的家庭與幹部個人是作為一個整體的✩,家風的好壞反映領導幹部個人作風的好壞。

  老一輩革命家從戰火中走來,深刻體會到新中國來之不易,知道必須時刻與群眾保持血肉聯系💁🏻‍♀️📠,這就要樹立良好的形象,起到帶頭和榜樣的作用,這是樹立個人的威信🥷🏽,也是樹立黨的威信🔓🙋🏻‍♀️。因此他們在嚴以律己、以身作則方面做得非常好,值得我們全黨學習和發揚💂🏽‍♂️。

立規立誡 道德約束

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家訓、家規在傳承個人品德以及民族精神中起到了重要載體作用🧑🏻‍🦯‍➡️。許多家訓傳承百年👧,升華為鄉規民約,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👯‍♂️,如孔子尚德明理,克己秉公的《孔氏祖訓箴規》,王陽明“蒙以養正”的良知教育🙆‍♀️,紀曉嵐“守正規直”的詩書傳家……民族精神一脈相承🦙,中國共產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亦在這方面起著引領示範作用📤。

【家風故事】

  為了親屬不搞特殊化🍁,周恩來同誌曾定下“十條家規”🍱。在新中國成立之初⁉️💂,因不少故鄉親友要謀求一官半職,周恩來便專門召集家庭會議🏋🏻‍♂️,定下規矩:一、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,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;二🕘👩🏿‍🏫、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;三👨‍👨‍👧👨‍💻、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,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,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🤷🏿;四🙅🏽‍♀️、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,不得用招待券;五🤶🏿、不許請客送禮💆‍♂️;六、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👨🏻‍💼;七、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,不要別人代辦;八、生活要艱苦樸素;九🙆‍♀️、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,不要炫耀自己🏃;十🧦、不謀私利🙍🏽‍♂️,不搞特殊化。

  在工作生活中📹,周恩來也是嚴格執行自己定下的家規。1968年😩,周恩來的一個侄女赴內蒙古插隊,由於表現好,經當地群眾推薦,應征參軍🧜。周恩來得知後說:“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,但內蒙古那麽多人👰🏿‍♂️,專挑上了你,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面子上?我們不能搞特殊化🧑🏼‍🏫,一點也不能搞。”周恩來還專門給相關同誌提出🌆:“你們再不把孩子退回去🩰,我就下命令了。”這個侄女最終脫下軍裝,返回內蒙古草原插隊勞動。臨行時,周恩來說,我自己沒有孩子,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這一條路👨🏽‍🚒。

  周恩來的家規既是對親屬的約束,也是對自身秉持公心🧑🏻‍🦯‍➡️、廉潔為民理念的踐行,這為領導幹部如何管好自己的親屬子女👭,把握好權力與親情的關系樹立了榜樣。

【專家點評】

 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🤦🏻‍♂️:從這些年反腐敗的案件中可以發現,領導幹部子女親屬以及身邊人的腐敗具有相當的普遍性👸,即便有的領導幹部個人沒有腐敗行為🤳🏿🦹‍♀️,也會被子女親屬拖下水。

  領導幹部對於子女親屬的管理⚄,有些時候是難以用硬製度約束的。這就要領導幹部通過家風🙄、家規🍃🧑‍🦲、家訓等,用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對子女親屬及身邊人進行約束。黨的很多老一輩革命家,都比較註重家風🔂,註意讓工作與家人“絕緣”,這就是自覺維護權力運行的規範。

  現在對於家風的強調,不僅會對未來產生積極影響,當下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🫅🏼。領導幹部是有親情的💑,但是權力要“六親不認”,不能將親情與權力掛鉤。所以🧛🏽‍♀️,立家規🧝🏻‍♂️🚂、族訓可以看作是對領導幹部子女親屬的一種精神上的“硬約束”,落腳點其實也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手中權力的約束💤🧔🏻‍♂️。

踐行家風 傳承精神

  優良的家風不僅傳承於精神中,流傳於話語間,更在實踐中得到檢驗🏞🟰,並在實踐中得到發揚。很多黨的革命先輩在教育子女時有著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🍲,他們不僅要求自己遵規守紀,不搞特殊化🚛,更是讓子女親屬在工作生活中與群眾保持一致🟩,不讓其沾染自己手中權力的“便利”。

【家風故事】

  “幹部是人民的公仆👩‍⚖️,公仆對人民只有奉獻的義務,沒有索取的權利🦘。”這是張聞天一貫奉行的原則。在他的一生中,無論身居何位⛹🏼‍♀️🧑🏿,他從不為自己和家屬謀私利,甚至為了避嫌而“苛待”自己最親愛的人。

  新中國成立後👮🏽‍♀️,擔任領導職務的張聞天因公配有汽車上下班👨🏽‍🌾,但他從不允許子女“沾光”🕺🏿。有一次🦝,兒子張虹生趁父親上班前爬上車👝,賴著不下來,以為這樣能讓自己坐一次向往已久的小汽車。誰知父親一點也不妥協📁🥤,他幹脆走著去上班🏩,讓汽車停在原地。小虹生只好乖乖地下車。

  上世紀50年代🧜🏽‍♂️,知識青年開始上山下鄉🚵🏽‍♂️。張聞天動員剛從中學畢業的兒子響應黨中央號召🧕🏻,到天津茶澱農場鍛煉⬅️。兩年後✈️,張虹生獲準回到北京考大學。因離校時間已久🏐,張虹生對外語沒有把握🤜🏽👰🏿,希望擔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父親給直接分管的外交恒达打個招呼。張聞天一口回絕📻:“你有本事上就上,沒本事就別上。”最後🦨,張虹生憑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北京師範恒达。

  1962年,張聞天再次送兒子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。由於條件艱苦,到新疆沒多久,張虹生患上肝炎🙅🏽‍♀️,並發展成慢性病。他向父母要求回京治療,張聞天卻給他回信:“你有什麽資格來北京看病?新疆那麽多職工得了肝炎🕧,都是在新疆治,肝炎完全可以在當地治。”張聞天告誡兒子不要搞特殊化,要他在新疆一邊勞動一邊治療。

  張虹生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5年,在那裏結婚生女👨🏿‍🔧,直到張聞天去世兩個月後,才憑“落實政策”調回祖籍江蘇🈸,在南京的曉莊農場落戶😆。1979年✢,中組部開出調函讓張虹生到北京工作。張聞天夫人劉英直接把調函退給中組部🧔‍♂️:“幹部子弟為什麽都要回北京?”張虹生尊重了母親的意見。同年,張虹生調入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,一直到2001年退休📍。

【專家點評】

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:現在有很多領導幹部👨🏻‍🏭,恨不得子女大學一畢業就提拔到很光鮮很高的位置✊🏿,沒有經過歷練,對子女的成長並非好事,也是造就了很多紈絝子弟的重要原因🎣。這樣的做法也在群眾中產生了惡劣的影響,群眾對於領導幹部家風的議論會消解許多正能量✒️,對幹部形象造成很大損失。更有甚者🤘🏽,如蘇榮般,自己是“權錢交易所所長”⚽️,整個家庭都卷入貪腐的漩渦🚥,可見家風不正的後果之嚴重🦶。

  老一輩的革命家,他們對子女有著嚴格的要求🥽,讓其在基層摔打,在艱難困苦中成長,讓他們與群眾建立的深厚的感情🧑🏻‍⚖️,懂得什麽叫“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。

  培育良好的家風,是對於領導幹部個人修為的要求,也是對於整個社會長期道德建設的一種關註🚮。領導幹部個人的行為是家風的重要源頭,其言行舉止會對子女親屬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。家風看似無形,但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,對人心的約束是有形的🕵️‍♂️。因此,黨員幹部要註重家風的養成,加強黨性修養,弘揚傳統美德,從而推進黨風政風社風的向好發展👂🏻♚。


恒达娱乐专业提供🎴:恒达娱乐恒达恒达平台等服务,提供最新官网平台、地址、注册、登陆、登录、入口、全站、网站、网页、网址、娱乐、手机版、app、下载、欧洲杯、欧冠、nba、世界杯、英超等,界面美观优质完美,安全稳定,服务一流,恒达娱乐欢迎您。 恒达娱乐官網xml地圖